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定陶区  > 正文

赞歌一曲唱给党
——访定陶区孟海镇建国前老党员张秀芝

作者: 刘卫国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1-05-11 13:14

定陶区孟海镇孟海村的建国前老党员张秀芝,目前虽然已是耄耋之年,但记忆力依然很好。讲述起往事,老人的话语滔滔不绝。

“1940年,鬼子到村里见人就砍,整个村子乱成一团。我爷爷跑得慢了一步,被鬼子照着后脑勺就是一刀,当时血流了一地,后来被人抬回家没多久就不行了。我一个人坐在墙根吓得直哭,一个鬼子嫌我闹心,走过来一刺刀扎在我腿上,我是命大才侥幸活了下来。”说到这里,张秀芝撸起裤管,在她的膝盖下方,一道5公分左右的疤痕像一条扭曲的蜈蚣,这道伤口比任何语言都让人触目惊心,无声地向我们陈述了那一段让人愤恨不已的历史。

“那些年鬼子经常到村里抢东西,抓壮丁,杀人。很多人都对他们恨得咬牙切齿。八路军来了后,我大哥就去当了地下通讯员,为八路军传递情报。后来在一次行动中,他不慎被鬼子抓住,一家人都被拉到枯塘里活埋了。”亲人的牺牲没有吓倒张秀芝,反而更坚定了她将日本鬼子赶出家乡的决心。1941年,年仅9岁的张秀芝加入了当地的儿童抗日组织姊妹团,由于聪明伶俐,她很快成为姊妹团的团长。张秀芝仗着自己年龄小,经常跑到鬼子汉奸的据点附近,假装玩耍来打探消息,几年间,张秀芝钻地道、爬屋顶,想方设法为当地的抗日组织传递了无数宝贵的情报。

解放战争时期,张秀芝加入了妇救会,在组织里,她年龄最小,但她从不以年龄小自居,各种苦活累活样样争先。她为解放军纳鞋缝衣、洗衣换药,运送军需。密密麻麻、匀匀称称的针脚倾注了她对人民部队和子弟兵的深情厚谊,那时的日子虽然穷苦,但是生性乐观的张秀芝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,她把对新生活的向往都融在了这一件件军需物品和歌声里。张秀芝从小就喜欢唱歌,即便是在艰苦的岁月里,村里和家里都少不了她的歌声。能歌善舞,张秀芝很受部队子弟兵的欢迎,有时候去周边村庄慰问伤员,伤病员们还会让她唱歌给大家听,《跟着共产党走》《解放妇女歌》,一首首极具地方特色的宣传歌曲从她口中传唱出去,极大地鼓舞了群众齐心协力战胜反动派的信心。因为政治觉悟高,思想进步快,1948年,张秀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当时十里八乡年龄最小的中共党员。

解放后,张秀芝迅速转变身份,投入到农业生产中。1958年万福公社成立,把全公社划分为13个营,张秀芝任公社第一营营长。刚成立时的万福公社一穷二白,各村到处都是年久失修的老土屋,村民们缺吃少穿,生活十分清苦。为了早日改变这个穷摊子,张秀芝憋着一股劲搞生产、抓建设。她领着8个村的妇女主任,起早贪黑挖沟渠,搭麦垛,专捡别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来干。有一年,为了浇地方便,营里需要在各村打机井。那时打井全靠人力,井打得深了,就需要用绳子绑着水桶,把人送到井底挖掘,又累又危险。一次下井的小伙子不慎摔折了腿,张秀芝自告奋勇,主动请缨,成了井下工作组的“排头兵”。井下的工作环境又黑暗又潮湿,为了给自己和社员鼓劲,张秀芝一边干活一边唱歌,《社员都是向阳花》《学习雷锋好榜样》《我的祖国》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迅速成为劳动的号子,因为有了激昂的歌声,原本单调艰辛的劳作有了色彩、生机和希望。几个月时间,张秀芝手和肩上的皮肉长了又磨,磨了又长,她挖的土堆成一座座小山,不久之后,营里顺利解决了浇地问题,张秀芝也成了十里八乡争相传颂的劳动模范。

在生活中,张秀芝一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孩子们,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,先人后己。在她的感染下,她的五个子女、十几个孙子外孙全部入了党。告别了战火纷飞和逃难的日子,张秀芝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到非常知足,虽然腿脚不再灵活,两鬓早已斑白,但是老人对党的那颗衷心却依然年轻。在不久前镇里举办的红歌比赛中,张秀芝带队登台参赛,以一首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》为党的生日献上一份情真意切的礼物。

通讯员 周乘铭 记者 刘卫国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